今年是中国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数字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10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为各行各业赋能,数字化生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8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数据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数智技术加速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改变,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服务正惠及更多群众。从数字教育实现扩容升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到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从数字化社区的服务更加智能,到数字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数字公共服务更加可感可及,让生活更加便捷美好。
数字技术打造便民惠民温馨社区
通过高清大屏,小区各处的安全、卫生等实时情况一目了然;有了数字社工,社区可以24小时回应居民的诉求和问题;智能门禁实现无感通行,智能问诊机可以进行远程医疗咨询,手机小程序可以在家查询小区充电桩空位……这些数字化的生活体验,是数字技术为社区建设赋能带来的便利。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和居民生活的核心载体。“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智能小区等服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让社区治理更加高效,让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杉板桥社区的居民王女士,过去一直因为小区夏天的垃圾桶异味而感到烦恼:“前些年,夏天一到,垃圾桶就成了小区异味源,垃圾桶满得很快,垃圾溢出来落在周边地上,很容易滋生虫子,但清运却总慢半拍。”这种现象在2022年得到扭转,当年,杉板桥社区全面建成了“态势感知”系统,该系统整合了辖区内22个小区及重点商业综合体周围的“天网”监控、物联感知设备等,如同一张高灵敏度的“社区治理神经网络”,实现了对垃圾满溢等25类城市治理场景的AI识别与智能报警。
“我们从事件处置逻辑出发,将报警分为‘智能预警’和‘智能报警’两类。”杉板桥社区负责人介绍,从前需要人工巡查发现的垃圾满溢、违章停车等问题,如今可以靠AI算法自动抓取、即时上报。就拿垃圾满溢来说,系统一旦捕捉到某小区有垃圾“爆桶”,警报信息会快速抵达管理员的手机端。指令发出后,相关人员会快速完成清运。
数字化为社区治理带来的不仅是高效与便捷,还有温暖与舒心。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朱家边社区有不少困难老人,为了防止老人走失、及时处置突发疾病等,社区运用智能手环和“数字陪伴”智能机等智能设备为老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为易走失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智寻守护”服务。
朱家边社区81岁的老人陈朝祯长期独居,还有多项基础性疾病及手术病史,中度失能。结合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居家安全风险,社区通过向区民政局申请,专门给陈大爷安装了可双向通话的一键式紧急呼叫设备。陈朝祯老人表示:“社区工作人员每次来看我的时候,总会提醒我有紧急情况可以按那个红色的按钮,这样他们就知道我遇到困难了,真是太贴心了。”
朱家边社区党总支书记濮方圆表示,紧急呼叫设备触发后可实现实时语音通话,并具备扩展功能,可以接入SOS报警按钮、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等,充当其他报警设备的网络路由。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人工排查的滞后性,能够帮助社区快速发现并处理突发情况,有效降低老年人居家安全风险。目前,社区共为225名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家庭安装了紧急呼叫设备,累计处置突发情况43次。
智慧医疗带来便捷就医体验
8月16日,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门诊大厅,患者廖女士因肝脏部位隐隐作痛前来就医。由于是第一次来,不清楚该挂什么科室,找哪位医生看诊,廖女士显得手足无措。好在门诊大厅的AI导诊数字人根据廖女士提供的相关信息和医院情况进行了快速分析,为其推荐了合适的科室和主治医师。之后,廖女士通过手机在医院的小程序上挂了号,并在医院AR实景地图的引导下,顺利找到了位于三楼的就诊室。候诊时,廖女士不仅能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观察排队情况,还完成了预问诊。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为廖女士节约了看病就诊的时间,带来便捷舒心的体验。
从智慧导诊到远程医疗再到健康监测,如今,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已融入国内不少医院的工作场景。各式各样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为健康加油助力。
家住福州市仓山区的陈女士由于身患多种慢性疾病,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以前,她隔三差五就需要到福州市中医院复查配药,挂号、问诊、取药耗费了她和家人大量的时间。不过,这一切随着福州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全新升级得到了改善。
“升级后,常见病、慢性病患者无需来医院,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在线复诊’功能,选择医生并提交有关症状描述即可。医生接诊后,会根据患者病情和过往就诊记录,为患者诊断开方。”福州市中医院信息化部主任廖丽琴介绍,互联网医院以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为入口,通过提供在线咨询、在线复诊、药品配送到家等服务,打破就医时间、空间限制,患者在家就能求医等药,免去了往返医院、线下排队取药等麻烦。就拿陈阿姨来说,她在互联网医院就诊后,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会直接进入该医院的信息化系统。之后,她只需在医院的微信小程序上选择中药代煎和配送服务,并填写好收货地址等信息,便可以安心在家等待。
在浙江省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8月17日,平湖市的吴女士通过“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微信小程序的“线上诊室”,预约了血常规检查。第二天到院,医生已开好检查单,无需等待便可直接取号抽血。“以前看病总是一大早就要来排队等号,现在直接线上填信息、开单,太方便了。”吴女士说。
对此,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科主任方维娜表示:“过去,患者来医院复查,都要先挂号找医生开检查单。有了‘线上诊室’就省去了这个麻烦。目前,‘线上诊室’所涉及的预约范围为6个月内有就诊记录的复查病人,平均能为病人省下2小时左右的挂号等待时间。”
除了“线上诊室”,2020年开始,平湖市就通过5G远程会诊模式将三甲医院的专家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5G远程会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影像和专业会诊软件,能实现两地乃至三地的“交互式会诊”。2020年,平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引进了6台5G远程查房会诊车,分布在5家医共体成员单位院区,患者即使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享受到上级医院的医疗资源。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智慧医疗服务扩面提速,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超过1亿人次,全国医保码用户超过12亿人……更多患者通过数字技术感受到温暖和便利。
现代科技推动文旅体验升级
在沉浸式体验空间内戴上VR眼镜,1921年上海市的景象迎面而来:街头游行的工人们高喊着口号,石库门里革命者们一边警惕外界的警报,一边低沉地讨论着……这仿佛“穿越”般的体验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沉浸式体验项目。
作为上海市的红色文化地标,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手段创新参观方式,突破传统的“展柜+解说”模式,拉近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让参观者有更生动、更丰富的体验。
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数字文旅已成为许多地区文旅业的新趋势、新亮点。在博物馆的声、光、电、影中感受更鲜活、更立体的历史;在元宇宙空间内解锁更多互动体验和旅行的乐趣……当现实美景与虚拟场景相交融,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带来的是更新鲜的游玩体验。
陕西省西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如今,这座古都的文化旅游也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新体验。最近,XR(扩展现实)影片《隐秘的秦陵》在西安奥斯卡大象元XR未来影院上映,影片融合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观众通过头戴设备等终端实现沉浸式观影。作为全国首家虚拟现实多厅未来影院,西安奥斯卡大象元XR未来影院自今年1月开业以来,已经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体验。不同于传统的平面电影,在XR未来影院,观众仿佛置身电影场景之中,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可以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互动。
在我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这里不仅有唐文化表演,还有许多数字化、智能化的高科技。比如,街区的二十余种光源通过几十处控制器实现亮度、频率等的百余种变化,来营造不同的场景;全场200多处温湿度传感器、消防传感器等时刻保障着街区内环境的舒适和安全;长安十二时辰数据中心实现对收银、票务、人流监测、环境监测等的统一管理,让整个街区得以高效运营。在多种技术的支撑下,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能够从多个维度全方位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化的盛唐之景,让游客有更强的参与感。
据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街区创新推出“中华图志·上元长安”影视级VR体验、“大唐居民身份证”线上线下交互系统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传统的历史文化游转化为“一键穿越”之旅。这种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让这个2022年开业的场所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的西安新晋旅游打卡地。
数字化的展示、智慧化的服务、沉浸式的体验,其背后是数字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深度应用。近年来,《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陆续出台,鼓励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在政策的支持下,文旅新场景、消费新模式层出不穷,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旅消费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A级景区数字化改造完成率已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