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动能,从早期“三来一补”到如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既缺资金,也缺人才,更不了解国际市场,必须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当时可以与外资合作或交换的,主要是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
“太平手袋厂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外商参观,后来这些外商也陆续把工厂搬到附近。很快,模具厂、印花厂、五金厂都来了。”太平手袋厂原厂长唐志平回忆道。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我国出口贸易开始注重“以质取胜”,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明显上升,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1992年的5%增加到2001年的17%。
从“三来一补”起步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参与国际分工,中国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工厂”,带动了经济的强势崛起。“MADE IN CHINA”的标签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全球,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
东莞厚街镇是我国最大的制鞋业出口基地。2015年底,尽管出口量上升15%,但东莞绿洲鞋业总经理、台商李嘉泉仍感到沉重压力:出口单价被压低了2%,3000多元的月薪还招工不足,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不到一半的月薪就让年轻工人蜂拥而至,做一双鞋的成本至少低3美元。
低端制造业的困境只是个缩影。随着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依靠外延扩张、以资源严重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新常态下,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实中,一方面中国企业大量产品卖不掉,钢铁、煤炭、水泥等多个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海外消费却直线增长,每年有上万亿元人民币花在国外。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要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理清重点,明确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这是2018年上半年经济半年报: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至6.9%的增长区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6%和9.2%,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9和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4.3%,高于第二产业13.9个百分点;新动能加快成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0个百分点……
这些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数据,不仅展现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显著成效,描绘了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底色,更是我们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动力所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段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