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曾几何时,中国人都在追捧进口产品,国产家用电器的售价比外国品牌低上一截;如今,“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从物资匮乏到“世界工厂”——改革开放成就第一制造业大国
1980年,徐成喜家里买了第一台收音机,新鲜劲还没过,他就因工作调动去了外地,住进了集体宿舍。
“现在,家家户户电脑、空调、洗衣机都是标配,连电视也经常以旧换新。”徐成喜回忆,自己分别买过18英寸和29英寸彩电。家里现在用的,则是去年新换的55英寸TCL牌液晶平板电视。
时间回到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本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的工厂。“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邓小平说。
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异军突起。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用品、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
从价廉到物美——品牌质量持续升级
如何处理?有人提议,质量不好的冰箱可以当成内部福利低价卖给员工。张瑞敏却作出了惊人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将76台冰箱当众砸成废铁,而且是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自己来砸。
青岛电冰箱总厂正是当今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的前身。1989年,国内冰箱市场首次出现供大于求,在冰箱厂家纷纷降价促销的情况下,海尔冰箱逆势提价12%,依然受到消费者的争抢。
从追求数量到注重品质,中国制造紧紧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将“品质革命”进行到底。工信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逐年上升,2017年达到93.7%,产品满意度明显提高。
从模仿到创新——技术引领转型“中国智造”
“国内企业出口一台售价32美元的DVD播放器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所交的专利费却高达售价的60%。”知识产权专家刘延淮表示,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的中国制造业现状不时引发各界反思。
今年8月,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区内,16只形态各异的机械臂在架子鼓、电子琴、中国鼓等6种乐器面前,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近十年来,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一直领跑全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格力的前身珠海海利空调器厂的经营效益一度堪忧。
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术,经多番努力仍遭拒绝,这让董明珠下决心自主研发出包括电机和压缩机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2010年,格力喊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宣传语,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至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的努力是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我国的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和高端产品逐渐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从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再到自主研发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世界工厂”低附加值的符号,转型“中国智造”,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姜永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