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绚烂,只有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震撼。
1978年12月18日。北京。
新的曙光,跃出了东方的地平线。
(一)
2018年11月,上海,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邀请外国领导人登上复兴号高铁的模拟驾驶台。当时速达到了350公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不由得连声赞叹。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1978年10月,正在日本访问的邓小平,这样生动地形容乘坐新干线的感受。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历经“站起来”的上下求索、“富起来”的左右突围,开启“强起来”的时代新篇,虽充满艰难曲折,更令人刮目相看。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无数家庭,最大的烦恼,是能不能解决温饱;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不会被“开除球籍”。
从近代以来沦落“下降通道”,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惊人一跃”;
从隐藏在每个人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
难以忘怀惊雷般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难以忘怀豪气干云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40年的深刻变革,重塑了中国人民的面貌,重塑了中华民族的面貌,重塑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让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二)
1980年,一位年轻的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
“大锅饭”的桎梏一打破,农业生产立刻有了惊人变化。当时只有10岁的钟敏至今记忆犹新:一年后,她生来第一次吃上了油炸馍馍。
全村集体资产量化为股份,村民变身为“股民”。盘活集体资源后,昔日的烂河滩摇身一变,成为四邻八乡的“最美渔村”。
挣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廓清“姓资姓社”的迷雾,摆正“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怪圈……
多少次观念裂变,多少次探索突破,改革开放刷新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念,镌刻下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前进轨迹。
最核心的解放,是人的解放。
“村民一窝蜂冲向牛棚抢粪做肥料,把墙都挤破了!”
从每天累弯了腰为吃饱肚子发愁,到只身“闯”广东、成为一名“打工妹”,再到走进国家的最高议政殿堂:“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
改革开放,正是让中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人民自己的手中。
每一滴水珠,都蕴藏着奔腾的力量;每一个梦想,都融汇于创造的时代。
滔滔江水,滋润广袤的华夏大地,万物生长,生机勃发。
(三)
1979年春,一场由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组织的模特时装秀,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在当时满大街的“蓝绿灰”服饰中,投射下一抹艳丽的色彩。
国门打开了,活力迸发了!
如果说,40年的大改革,成功使中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40年的大开放,则使中国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成功跨越——
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张开更大怀抱,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用实际行动支持经济全球化,捍卫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因为开放,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肯尼亚,大学毕业的万吉库被承建蒙内铁路的中国企业录用,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
在阿根廷,休斯镇出产的优质牛肉主要出口中国,万里之外的旺盛“舌尖”需求为小镇发展注入活力……
一个开放、宽容、自信和创新的中国,将会在不久的未来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奇。
“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
80年后,“蒋廷黻之问”已经有了答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开放全面扩大、多层布局、深入展开……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艰辛求索,昭示着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顺历史大势,走人间正道。
(五)
亦如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不断跋山涉水;已呈“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壮阔,也进入“中流击水非奋楫不能进”的关口——
从“皆大欢喜”到“众口难调”,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利益格局在调整。“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今天的改革,动“奶酪”的硬仗多了,取舍“两难”的矛盾多了,必须统筹兼顾、精准施策,蹄疾步稳向前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诸多现实难题、各种风险挑战,考验着我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智慧。
改革开放任重道远,闯关夺隘战鼓催征。
沿着40年不懈奋斗开辟的航向,奋力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这不是选答题,而是新时代中国的必答题。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影响深远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大道之行,一以贯之。
(七)
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根本目的,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和强劲引擎。
党的十九大深刻指出,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让蓝天白云更多一些”“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正义的力量”“企业最害怕折腾,最期望公平”……
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八)
2018年11月的第一天,对占中国企业总数超过90%的民营企业来说,又是一个“必须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
针对“民营经济离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错误论调一度甚嚣尘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让数千万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
云南、贵州、四川共同设立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基金,江西、湖南、湖北合力抓好湖泊湿地管理保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
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面对的更多是新课题,不少改革已突入“无人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
浙江苍南,首创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管理体制,为全国提供养殖用海规范化管理的“苍南样本”;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神州大地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种子,正在不断孕育出新芽。
深圳莲花山公园里,有一座名为“自我完善”的雕塑: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凿子,不停地开山劈石、雕刻自身。
(九)
人间正道是沧桑。推进新时代的改革开放,重温李大钊的这句名言,让人有了更多感悟。
摁在小岗村包产到户“生死契约”上的10多个红手印,深圳蛇口开山填海的隆隆炮声,早已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敢闯敢试的血性。只有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方能突破陈旧的禁区,跨越问题的雷区,走出“小富即安”的舒适区,开辟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境界。
从当年“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今天破旧立新的自贸区探索,都是“一个汗珠摔八瓣”拼出来的。不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争当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是成就改革事业的“硬道理”。
无论是打赢“三大攻坚战”,还是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各领域改革,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看清楚时和势,保持定力和耐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方能坚如磐石、行稳致远。
形势任务在变,铁肩担当不改。以不怕丢“乌纱帽”的无私无畏、“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襟、“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自觉,练就干事的真本领,拿出担当的硬举措,才能接好改革的接力棒,创造出无愧于前人的新光荣!
“40岁,你的人生才开始。”
40年的时光年轮,记录每一个人的变化;40年的时代际遇,塑造每一个人的人生。
改革开放的事业,如此赓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奋斗中开拓向前。
这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用欢快的旋律,唱出的是1980年代的青春宣言。歌曲或许不再流行,但那种青春心态、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是的,一定要!”
血,总是热的。青春的热血之所以澎湃不息,是因为青年的奋斗之心始终强劲跳动。
改革事业常青,祖国永远青春。
从2018放眼未来,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呼唤包括年青一代在内的全体人民有更大作为。
水茫茫,苇苍苍,海天一线,鸥鹭翔集……
一如40年中国改革开放大潮,闯峡口、扬激流、育沃野,浩浩汤汤,义无反顾,奔向更加壮阔的航程。
前方,是大海;前方,是喷薄的旭日;前方,是照亮寰宇的万道霞光……(新华社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