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要闻快递 > 廉政快报 > 正文
“这件事我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复复地去抓”——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专题调研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4-19 17:53

       看的村,是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名叫华溪村。它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镶嵌在群山高山之中。越过千山万水,千里迢迢来到这里,总书记就是想实地了解脱贫攻坚进展情况,看看贫困地区的新面貌。

       摆脱贫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初心、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至今,中国不断刷新的减贫成绩单令世界惊叹。从2012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每一年、每一月,甚至每一天,这个数字都在变化。中         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贫困难题,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倒计时。

       大山深处的特殊“抽查”

       雨后初霁,连绵的七跃山郁郁葱葱。华溪村祖祖辈辈在山脚下的“巴掌田”耕作,脱贫的步子也慢了些。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村子的情况介绍: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其中8户、19人还没有脱贫。

     “换了三种交通工具到这里,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我们在奔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扶贫工作做得怎么样。贫困群众脱贫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笑着补充了一句,“这次到重庆来,就抽查你们一个点。”

       习近平总书记认真倾听,不时插话。等到大伙发言告一段落,他给乡亲们一条条梳理“两不愁三保障”的进展。

     “再说粮食,我刚才看的两户人家都有两三个粮垛子,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听说这些粮垛子装的多是前年收获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颇为感慨,“过去在陕甘宁边区,形容年头好是‘耕三余一’。现在你们‘耕一余三’,一年种的粮食吃个三四年。”

       年仅11岁的陈锐是马培清的孙子,他也歪着小脑袋认真听。下午总书记先去了村口的中益乡小学,他已经看到了习爷爷。一放学,又赶上习爷爷来家里做客。和蔼亲切的习爷爷,让他一点也没感到陌生。习近平讲起了学校调研的观感:

       小陈锐听了不住地点头。

       对因病返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分上心:“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这个兜底作用很关键。脱贫攻坚明年就要收官,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回到重庆市里,已是夜深。总书记仍挂念着山村的乡亲们:

     “最重要的是防松懈防滑坡”

      “这是一次跨省区的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延安、贵阳、银川、太原、成都,再到重庆,我是第六次主持召开此类会议。主题都是脱贫,但每次的重点和专题有所不同。我们讲精准脱贫,咱们工作的着力点也要体现精准。”

       会场上,大家的发言开门见山,讲问题多、谈成绩少。习近平总书记不时插话,更是直面问题。

     “在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工资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但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力争3年做到。”

       ……

       越是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不求速成,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质朴的语言,充满辩证法和科学的方法论,充满哲理性的光芒,直抵人心。

       他谈到了“拔高”和“降低”的问题。听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同志讲危房改造,习近平总书记叮嘱道,有两个倾向要注意,一个倾向是一步登天式的,擅自拔高标准。脱贫是保障基本生活,跟富裕小康是不一样的。另一个倾向是降低标准,争抢早“脱贫”。尤其是一些地方易地扶贫搬迁的房子,层层转包,落实不到位、不达标,住一两年天花板就掉下来了。对降低标准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整改、务必到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发言时,提到了石柱县的脱贫产业。“石柱县是黄连之乡、辣椒之乡,还盛产蜂蜜。我们常说,吃得了黄连苦、解决问题不怕辣,日子才会比蜜甜。如今,石柱县还新发展了中药材黄精种植。村民们不仅可以拿土地流转费,还能参与分红。”

       大山挡住了人流、物流、信息流,也挡住了致富路。蹇泽西告诉总书记,这几年,石柱县推进交通建设向贫困乡、贫困村覆盖,如今行政村通畅率100%。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越是到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有组沉甸甸的数据:全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经宣布摘帽,284个正在摘帽评估。习近平总书记放眼长远:“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汇聚磅礴之力

       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困难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笑了:“我也在村道边看到了这句标语,很生动!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党的政策深得人心;另一点是,人民群众看到政策好,激发了他们的奋斗精神。”

       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扶贫干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作风。

       伍东,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乡凉风村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修富路、挖穷根。他最大的感受是“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些年,村里加强了党支部建设,建立了互帮、互学、互管活动小组,先富帮后富、后富学先富蔚然成风。

       脱贫一线干部的辛劳与付出,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里。这些年,300多万县级以上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帮扶,目前在岗的第一书记20.6万人,驻村干部70万人,加上197.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线扶贫力量明显加强,成为脱贫攻坚的“尖刀班”“爆破手”,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华溪村的谭登周今年春节专门请人写了副春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横批是“共产党好”。

       脱贫攻坚,见证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咱们过去闹革命的时候,共产党是穷苦老百姓的党,就立志为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去奋斗。如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还有没有生活困难的老百姓?现在有条件了,更要帮助贫困群众过上好生活。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要帮扶,这才是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话音未落,掌声如雷。

    脱贫攻坚,也是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的一份交代。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太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追求老百姓的幸福。路很长,我们肩负的责任很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人民日报记者 杜尚泽 新华社记者 张晓松)

版权所有 中共渭南市临渭区纪律检查委员会、渭南市临渭区监察委员会
电话:09132079010   邮箱: lwqjwjys@163.com   网站备案:陕ICP备202200272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