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对‘四风’问题保持高压态势,但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在暗处顶风违纪、甚至狡兔三窟,给‘四风’穿上重重隐身衣。”涪陵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覃予说。
整治“四风”问题持续深入,奢靡享乐歪风基本刹住。然而现实表明,一些老问题反弹回潮的因素依然存在,同时还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纠正“四风”任重道远。
改头换面慷公家之慨
随着近年来治理力度加大和制度约束收紧,大多数单位和部门的“三公”经费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明目张胆违规“三公”消费大幅减少,但违规公款消费树倒根在。
以“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问题为例,高压态势下,形式更隐蔽的私车公养成为这一领域的突出问题。
河北省纪委监委日前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2018年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增量问题(发生在2018年)906起,其中私车公养问题347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给私车加“公油”,超额报销私车产生的过路费、修理费……在云南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王民慧看来,此类问题往往有充分的“理由”——开私车办公事,相关费用应由单位出。“这种论调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公车改革后,公职人员每月领取车补,即便是办公事,也不应由公家承担费用。”
除了给假公济私套上“合理”外衣,一些公款消费的资金来源越藏越深。公款吃喝、公款送礼等问题多是套取费用、使用小金库进行或者由企业、老板买单,不开发票、不入账、不留痕,达到了掩人耳目的目的。翻阅近期各地纪委查处的“四风”问题通报,“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吃请”“招待费用由企业承担”等“不吃公款吃老板”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公款消费场所也由明转暗、潜入地下。近年来,公款吃喝以“公务接待任务”为名、采用“一桌餐”的形式混淆视听,或转入领导干部“小餐厅”、躲入政府派驻机构等非内部人员很难进入的地点,给监督和查处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随着“三公”经费的使用日益规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伎俩也不断滋生。据了解,不仅有违规公款接待费用以办公用品、维护维修费用或培训费、讲课费、评审费等名目入账报销,个别地方为了变相转嫁费用还出现“吃项目”等新变种。
“收礼的方式手段越来越隐蔽。”黑龙江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崔一博告诉记者,“如‘错峰送礼’‘错峰操办’,收送‘一对一’等。这些都为监督检查、执纪问责带来新的挑战。”
对隐形“四风”露头就打
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关键环节,各地将深入开展专项整治作为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集中解决“四风”易发多发的问题,保持对享乐奢靡歪风陋习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
针对隐匿赌博地点、不打“生张”打“熟张”选择打牌赌博对象、不用现金改手机“当面付”等借赌敛财手段,自今年2月起,四川省成都市在全市开展为期6个月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赌博敛财”问题专项整治。凡是与管理服务对象打麻将等输赢财物的,凡是参与或聚众赌博的,凡是通过赌博敛财、索贿行贿受贿的,依纪依规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p font-size:16px;background-color:#ffffff;" style="color:#2B2B2B">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赌博敛财’问题专项整治等工作为抓手,坚持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持续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果。”成都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王川红说。(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