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月,中宣部公布100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雷振邦改词编曲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其中一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声,是中国人心中永不消逝的文化记忆。
1949年7月,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号召一切爱国的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团结起来,广泛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由此进入“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
“给佛拍照”,是石窟数字化最简单的解释。在昏暗的洞窟中,专业人员自制轨道、灯箱,分层、逐行拍摄壁画,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数量庞大的照片逐一比对、拼接和修正。莫高窟有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数字化工程十分浩大。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向公众开放。直径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过数字化取得的壁画素材纤毫毕现,游客可以饱览敦煌艺术的壮美。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洞窟的高清图像及全景漫游,免费在网上公布。次年,“数字敦煌”英文版上线。
乔兆福,祖籍河南,儿时跟随父亲戍边,从此扎根敦煌。莫高窟数字中心成立后,他们摄影、后期小组,每天都要在山上洞窟里待7个小时,拍摄并校验150张照片。耗时最长的61号洞窟,高9.8米,壁画面积756平方米,前后投入4个摄影小组20多名工作人员,两个半月累计拍摄47000多张照片。至今,他和团队已经拍摄了数十万张洞窟照片。
乔兆福说:“有时候枯燥得让人发疯,需要停下来到洞窟外面走一走,散散心,才能继续工作。但看到取景器里那些千年以前的壁画、塑像,还有采集完成的数字作品,又顿时有了干劲儿。”
截至2018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80余个洞窟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和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建设完整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以现代科技手段,让世界文化遗产“容颜永驻”。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人民一直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文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念、胸襟、气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强劲,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艺创作持续繁荣,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许多优秀作品既体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也符合世界进步潮流。
科幻作家刘慈欣从小在山西阳泉长大,7岁那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升空,在他心里埋下了星辰大海的梦想。
毕业后,刘慈欣分配到山西娘子关电厂。工作之余,他的笔尖在科幻世界里游走。连续12年,他获得中国科幻文学创作最高奖“银河奖”。
2015年8月23日,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奖,美国航天局宇航员从国际空间站用视频连线,宣布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9年7月4日,《三体》日文版正式开售,当天就登上日本亚马逊文艺作品销量榜榜首,一个月销量突破10万册。到目前,《三体》全球累计销量已超2000万册。
刘慈欣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未来和宇宙的向往,在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中,体现了中国风格和家国情怀。他说,只有国力繁荣、民族复兴的国家,才能为优秀科幻文学培育肥沃的创作土壤。
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刘慈欣一样,讲述着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全面、立体、真实的中国,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重要支撑。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70年的奋斗成就,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民族才能真正走向伟大复兴。(记者 李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