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6年10月17日,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实情》的文章。文中说,“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鸦片战争后中国昏睡百年,国民“其心渐弛,其气渐柔,其骨渐软,其力渐弱”,体质羸弱,精神低下,心理屈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摘掉“病夫”帽子既是民族期盼,也是现实需要。当时全国人口超过5.4亿,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少之又少,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健康。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两脚泥巴,看病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赤脚医生的典型画像。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赤脚医生普遍使用了中草药和针灸这类诊疗技术。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土药房。
后来,上海《文汇报》报道了王桂珍的事。毛泽东看后批示了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此后,全国赤脚医生逐步发展到100多万人。
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将在更好的制度设计和公共服务中享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张琰)